中國金州十八景
蔡景榮 攝
24道拐
“24道拐”位于晴隆縣城西南1公里,古稱“鴉關”。這里“雄、奇、險、峻”,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,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,戰(zhàn)略地位極為重要。“24道拐”最早由貴州省路政局修建并于1936年9月通車。1943年,援華美軍司令部1880工兵營對該路進行改造。此后成為名震世界的抗戰(zhàn)“史迪威公路”標志性路段。
“24道拐”一年四景,絢麗紛呈。該路段直線距離約350米,垂直高度約250米,坡度約60度,全長4公里,有24道彎拐,以“S”型順山形而建,蜿蜒盤旋至關口。從關下仰望,如巨龍欲騰升空,在關上俯瞰,似蛟龍逍游下山,其雄奇景致蔚為壯觀,堪稱公路建設史的杰出樣板和中美兩國建筑專家的杰作,也是當今世界上山區(qū)公路原貌保存最完整的公路之一。
“24道拐”公路是抗日戰(zhàn)爭中國際援華軍需物資運輸?shù)拇笸ǖ,為抗日?zhàn)爭取得全面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。這里是中美人民在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中的歷史記錄,現(xiàn)保留有“美軍墻”、“美軍車站”等遺跡。2006年被國務院評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“24道拐”是理想的山區(qū)公路汽車爬坡比賽賽場。自2005年以來,成功地舉辦了紀念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60周年“重走抗戰(zhàn)路”自駕汽車爬坡賽、泛珠江三角洲汽車集結(jié)賽貴州分站、“體育彩票杯”史迪威公路--晴隆24道拐汽車爬坡賽。2007年7月舉辦了“中國首屆史迪威公路貴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汽車爬坡賽”。
松巋寺
一條古驛道從普安縣城城北經(jīng)窩沿過崧巋,到白沙古驛,再由白沙翻老鷹巖到花貢過阿都田、毛口驛、打鐵關進入六枝境內(nèi)的郎岱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崧巋寺,恰好座落在這條古驛道的中段。位于普安縣城北部15公里罐子窯鎮(zhèn)的崧巋山。沿山古樹遍布,高大參天,古寺掩映其間。崧巋寺占地面積24400平方米,建筑面積671.95平方米。始建于明萬歷年間,清、民國不斷增修,總平面呈長方形,依山就勢而建,錯落有致,現(xiàn)存建筑有正殿、東廂房、西廂房等,F(xiàn)在的松巋寺,古樹參天,寺廟掩映其中,觀之,甚有宏闊壯觀之氣魄。2006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秦漢之際,就有夜郎先民銅鼓山人廣開古驛道,貫于普安之境,秦為開拓“西南夷”修“五尺道”,入云南過貴州,是否在普安留下遺跡,已不可考,漢派唐蒙入史夜郎,據(jù)《史記*西南夷傳》,唐蒙都尉曾“發(fā)巴、蜀卒治道,自k道指”,在北盤江上游,其修古驛道由云南至畢節(jié),當經(jīng)普安而過。從漢代始,各朝歷代所修古道,在普安縣蔚為大觀,縱橫達一千數(shù)百里之多,當為貴州之最。至今尚有許多保存完好。白沙至老鷹巖的古驛道、芭蕉關、烽火臺,崧巋寺至江西坡的古驛道,都是其中的代表。白沙至老鷹巖段至今保存完好。山高巖陡,驛道盤旋,其堅固關“橫山忽亙路忽斷,老鷹直立峰之巔……”甚為壯觀。更有白沙的烽火臺,立于驛道之旁,讓人聯(lián)想當年驛馬飛奔、烽火相傳情景。白沙鄉(xiāng)的卡子上、鐵廠、半坡塘三處烽火臺遺跡,都可觀賞。半坡塘烽火臺位于老鷹巖山腰,呈方形,高4.5米,寬3.5米,料石砌成,臺西有石級通頂,臺上筑有一灶,砌著煙囪,每遇軍情,則燃糞閉灶,讓青色“狼煙”沖天,與外界聯(lián)絡。十分壯觀。
燕子洞
燕子洞位于冊亨縣距縣城27公里的巖架鎮(zhèn)洛凡村境內(nèi)。洞深1500余米,由前后兩洞組成。前洞名郭家洞,后洞名燕子洞。郭家洞為溶洞,洞內(nèi)鐘乳石林立,向貞豐方向延伸,長約7公里,向燕子洞延伸長1.5公里。郭家洞巖壁上繪有土紅色崖畫4處,最大一組1.1平方米,為符號形文字,字體至今未能破解,經(jīng)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朱繪符形文字,距今1000-2000年。這是古代符形文字在黔西南州首次發(fā)現(xiàn),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。
燕子洞因洞內(nèi)燕巢密集,洞口常年有成千上萬燕子翩然翻飛而得名。燕子洞內(nèi)大田河與納梭河兩條河流匯集,在洞前形成1000余平方米的小湖面,可供人們劃竹筏、垂釣等。洞口綠樹成蔭,榕樹蓊郁、榕根盤結(jié);洞旁農(nóng)舍幾處,稻田千畝,一派田園牧歌景象。春光明媚時節(jié),萬千燕子在洞前空中嬉戲,與洞水交相輝映,成為金州的難得的一景。近年來,該洞以其奇特的自然風光,濃郁的民族風情,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。